随着抖音、小红书、快手等网络平台的广泛普及,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内容创作与传播的重要群体。为规范学生在网络平台行为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文明观,自觉维护个人、他人及学校良好形象,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与安全意识,防范网络安全风险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1.严守法律底线,恪守公序良俗
不得发布、转发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,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危害国家安全、破坏民族团结、宣扬恐怖暴力、传播淫秽色情、煽动违法犯罪的信息,坚决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言论与行为;不得发布、传播违背社会公德、公序良俗的内容,如恶意调侃社会热点事件、侮辱诋毁他人、宣扬拜金主义与极端价值观、传播封建迷信等,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;不得参与网络谣言传播、网络暴力、恶意“网暴”他人、人肉搜索等行为,不煽动对立情绪,不发表攻击性、歧视性言论,尊重他人人格与合法权益。
2.维护形象声誉,展现学生风貌
发布内容需体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、文明有礼的精神风貌,不得发布低俗恶搞、消极颓废、损害学生群体形象的内容,如酗酒、校园内吸烟、违规使用电器等违规行为相关画面;涉及学校场景(如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宿舍、校园景观等)的内容创作,需客观真实呈现校园风貌,不得恶意丑化校园环境、歪曲学校管理规定、抹黑学校师生形象,避免因片面解读引发误解;不得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商业推广、虚假营销信息(如未经许可的校园代理、违规商品售卖等),严禁以“学生”“校园”名义开展不正当商业活动,损害学生群体公信力。
3.强化信息保护,防范安全风险
严禁在网络平台公开泄露个人敏感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、学号、家庭住址、联系方式、银行卡号、宿舍号、课程表等,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诈骗、骚扰等安全隐患;不得泄露他人隐私信息,如未经允许拍摄、发布他人照片(尤其是宿舍、课堂等私人或半私人场景)、传播他人聊天记录、泄露同学个人信息等,尊重他人信息安全与隐私权;谨慎添加陌生网友、参与不明网络群组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、下载非官方软件,防范网络诈骗、账号被盗、个人信息被窃取等风险,遇可疑情况及时向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求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