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科建设基本情况

作者: 时间:2019-08-12 点击数:

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设有地理科学、地理信息科学(国土资源信息工程方向)、旅游管理(国际旅游方向)、酒店管理(国际职业经理人方向)和旅游管理(专升本)5个本科专业和旅游管理、旅游管理(职业经理人方向)2个专科专业,目前在校生800余人。学院拥有一支作风踏实、治学严谨的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高学历、高素质、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,现有教职工45人,其中,教授3人、副教授14人;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。学院重视实践教学,分别设有地图与遥感、测绘、地质地貌、天文观测、气象观测、模拟客房、旅行社实训、导游3D模拟实训、酒吧与茶艺实训室等实验室,面积近2300平米。并在北京、南京、秦皇岛、济南等地建立了多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,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、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在科学研究方面,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多年来以自然地理学、人文地理学、地理信息科学、旅游管理等学科为平台,不断在地理学、管理学学科体系中凝练研究方向,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,突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,全院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资源开发、区域文化研究、城镇规划建设、生态评价与环境治理、旅游产业发展、旅游市场营销等方向,推动学科和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。近几年,发表的学术论文80余篇,其中被SCI、SSCI、EI、CSSCI等收录26篇,主编或参与编著教材10部,获得省部、市厅级科研奖励30余项。科研立项课题30项,其中自然地理学方向国家级横向课题1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,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项目。获批各类科研基金共计200余万元。自然地理学被列入学校骨干带头学科进行培育。

学院在现有基础上制定了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划。将重点发展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两大学科,进一步增强学科的综合应用科研实力,使各学科的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,并产生重要影响力,力争提升在省内同等院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度。强化发展自然地理学,充分发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现有资源作用,组建旅游科研团队。加强旅游学专业校企合作,开展旅游资源开发、区域旅游规划、区域文化研究等应用领域横向课题研究。重点以南四湖区域为研究空间,开展自然、生态、旅游、人文调查与研究;围绕资源城市转型这一主题背景开展区域研究。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,能够具备硕士点授予条件。

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,建设重点实验室、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,形成4个科研创新团队,争取在申请国家级课题方面有重大突破。强化科研服务地方的意识,加强与政府、企业的沟通合作,积极申报横向课题,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。进一步深入开展枣庄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、城镇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应用研究。借助地理信息科学技术,根据地理学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,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深入融合贯通,为枣庄市、山东省等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施政提供空间科学的智力支持。同时,扎根区域旅游业发展实际,开展旅游实务研究,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
推动科研创新与服务地方团队的一体化建设,争取每个专业形成1-2个团队,加大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力度,以争取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、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、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、获得高级别科研奖励等科研成果,助推学科发展走上新台阶。

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科研团队

团队名称

召集人

秘书

成员

自然地理学科团队

陈成忠

孙盼盼

陈成忠,丁兆运,孙盼盼,王秀苗,闫守刚,王友郡,郭文文,魏海霞,张治国,郭育红,滕晓华(辅),王艳(辅)

构造与古气候团队

张大文

滕晓华

张大文,滕晓华,曹晓阳,彭文彬,柴广路,孙盼盼(辅),张治国(辅),唐承佳(辅),凌娟(辅)

3S技术应用团队

唐承佳

凌娟

唐承佳,凌娟,王艳,孟彦如,姜楠,李晓红,杜霞(辅)

人文地理与旅游学科团队

彭远新

李纲

彭远新,李纲,吴元芳,杨坤,张亚利,王文杰,韩笑,孙倩蓉,翟晓燕,王唯,杜霞,任开荣,丁兆运(辅),王秀苗(辅)

(注:以上数据截止到2019年7月)

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地址:民生南路1号  邮编:277160  联系电话:0632-3786737 邮箱:dlx@uzz.edu.cn 鲁ICP备05047007号